百链千企在行动|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国有企业“推进重点产业强链增效”与“培育专利密集型产品”的典范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围绕核心专利ZL201110353645.X,构建覆盖配方、工艺、应用的专利组合,突破高含量添加剂连续聚合技术瓶颈,开发出膜用聚酯,实现国内首套万吨级工业化生产,并形成“专利布局-产品系列化-标准制定”协同模式,解决高端薄膜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产品覆盖光学、光伏、建筑、电子、特种包装、精密涂覆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50%,全球份额27%。牵头制定国家标准,获“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专利密集型产品”认证,累计产量近800万吨,新增利润超10亿元,推动膜用聚酯行业国产化率达90%。案例以自主实施为主,兼具产业链协同与标准引领,为国有企业“技术研发-专利转化-产业强链”提供示范。


系统性专利布局与产品系列化

高端聚酯薄膜一直依赖进口,光伏、电子元器件等相关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自2008年起,公司以亚光膜用聚酯技术为突破口成立创新团队,建立国内首家膜级聚酯评价实验室,结合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CNAS国家检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为膜级聚酯切片的开发提供研究基础:

基础研究阶段(2008-2013):针对添加剂团聚、聚合稳定性等难题,申请核心专利ZL201110353645.X,开发亚光膜用聚酯配方及原位连续聚合工艺,特性黏度CPK达1.73(行业竞争对手平均1.3)。

技术转化阶段(2014-2017):依托中国石化重点、重大课题《膜用母粒FG611产品的开发》、《光学膜用聚酯关键制备技术开发》、《功能性高分子膜材料关键技术攻关之课题三:功能性膜用聚酯和聚酰胺关键技术开发》等,形成“基础研究-中试-产业化”转化链条。围绕母粒技术(ZL201610896413.1)及双向拉伸工艺(ZL200810020898.3),分阶段在光学专用料、亚光聚酯、耐候聚酯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最终突破了连续聚合技术瓶颈,构建了26件发明专利组合(授权23件),覆盖原料、工艺、设备全链条。

产业放大阶段(2018-2024):陆续形成FG611/FG612/FG613系列化产品,覆盖基料型、母粒型、亚光型等20余种膜级聚酯切片,实现1万吨/年、3万吨/年到20万吨/年装置连续化生产,优等品率达99%。


标准引领与产业链协同

牵头制修订了国家标准《膜级聚酯切片(PET)》(GB/T 17932-2013),建立健全膜级切片性能评价体系,为下游薄膜企业提供工艺指导。建立“原料-薄膜-终端应用”协同研发机制,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等科研院所合作研制生物基材料、研究专用料配方、高端聚酯制备工艺、薄膜双向拉伸机理,与日本、韩国等头部企业合作开发薄膜,推动膜级聚酯出口至东南亚、欧洲市场,2023年出口占比提升至18%。


绿色低碳与效益双提升

采用绿色连续聚合工艺,能耗降至85kgce/t(国家一级≤90kgce/t),较传统工艺降耗12%。2021-2024年累计减排CO₂3.06万吨,新增利润近2.5亿元。


成果转化与品牌建设

依托中国石化重大课题,荣获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二等奖、科技进步三等奖,获中国石化科技进步特等奖、二等奖等荣誉,《低雾度双向拉伸聚酯薄膜用聚酯的制备方法》(ZL200810020898.3)获江苏省专利项目优秀奖。膜级聚酯产品入选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FG613连续2年入选“专利密集型产品”,提升了“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品牌国际竞争力。   


意义:可复制的“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模式“


链式创新通过“专利布局-产品系列化-标准制定”协同,实现技术壁垒突破与产业链自主可控,补强膜级聚酯产业链短板,推动高端材料国产替代,国产化率提升至90%;


自主实施+产业链协同:以自主实施为主,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技术创新紧密衔接市场化、产业化需求,同时强化产学研合作与标准化建设,为国有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