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的本质安全长寿命固态锂离子电池项目,聚焦电池储能领域的安全性与循环寿命两大行业痛点,分别从电芯和系统层面开展技术创新,实现高安全固态电池技术和长寿命储能电池技术的突破。通过产研协同创新攻关核心技术,构建多层次专利保护网络,培育并促进高价值专利转化,联合北京卫蓝新能源以工程实证为先导,建设GWh级固态储能电池产线并推进产业化发展,构建完整的“专利-产品-企业-产业”链条,解决电池储能行业循环寿命与安全性两大行业瓶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创新做法如下:
一是突破材料技术瓶颈,构建长寿命高安全电化学体系。基于原位固化技术、固态电解质技术、离子导体膜技术,开发新型材料体系,并实现了微观尺度内的材料特性匹配与性能表征。通过以上技术的耦合,创新性优化了固态电池安全与电化学性能的平衡问题,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质安全、长寿命固态锂离子储能电池。经中国电科院有限公司、北方汽车质量监督鉴定试验所等第三方机构检测,该电池在针刺、高温、重物冲击、挤压、短路、过充等安全性测试中均不会发生起火爆炸现象,尤其在针刺试验中,该电池在针刺后仍然可以进行安全循环,与液态锂电池相比,实现了颠覆性提升。
二是创新“电芯-模组-系统”多层级协同技术,提升储能电池应用长循环稳定性。通过电池模组优化设计,采用“呼吸式”电池模组技术和主动式寿命管理技术,解决循环过程中以及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电芯压力分布问题,优化电芯所受压力大小,提高固态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循环寿命。经过测试,固态锂离子电池单体循环寿命达 5800 次,剩余容量为 88.2%,结合仿真模拟,当剩余容量为 80%时,循环寿命达 12000 次以上,如图3所示。
三是深化产研协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知识产权导航布局及高价值专利的培育与转化,创新“专利+实证+产业”产研协作模式,以《乌兰察布“源网荷储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为创新载体,深度融合本质安全固态电池核心专利技术,成功孵化“本质安全长寿命固态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如图4所示,加速推进专利技术的成功研发和产业化,推动了储能产业规模化、商业化发展,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重要支撑。
该案例成果《产研协同创新引领,推动本质安全、长寿命固态锂电池专利技术产业化》也入选了国家知识产权局2025年第一批专利转化运用优秀案例,成为20个标杆案例之一,也是能源领域唯一入选代表。
本案例突破“技术-产业”转化断层,以应用场景需求为导向,构建“产研协同、高价值专利布局、实证驱动”新范式,为未来能源技术产业化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从实验室“样品”到战场“产品”,本质安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破局,彰显了产研深度融合对颠覆性技术的催化作用。其“示范验证-生态共建-高价值专利转化”的三阶跃迁模式,为其他主体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了清晰的高价值专利培育与转化路径和可操作借鉴。
电话:(+8610)62151281 | 传真:(+8610)62157951
邮箱:ppac@ppac.org.cn
意见栏:yijian@ppac.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7号,新时代大厦三层